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社交媒体中民族美食的日常呈现与发展趋势基于(5)

来源:商业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民族美食类短视频制作的规范 1.培育关键意见领袖,提升短视频质量及美感。培育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的关键意见领袖不仅可以将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系统

四、民族美食类短视频制作的规范

1.培育关键意见领袖,提升短视频质量及美感。培育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的关键意见领袖不仅可以将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系统化,给受众提供搜索便利,还能提高受众对民族美食文化的探知兴趣和钻研意识。引导受众对民族美食的文化内涵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对比交流,并通过关键意见领袖的专业指导,以美食为桥梁,推进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抖音中的优质PGC内容比火山小视频、快手平台上相对粗糙的UGC内容流量更高,也更受受众的喜爱,这也说明内容质量仍是流量的关键。通过关键意见领袖,势必会带动专业视频制作团队的介入,多方合力,生产出优质的PGC内容。相关数据表明,美食短视频的受众以女性居多,占比为66.32%,且以30岁以下人群为主,其中18~25岁年龄段占比为61.05%,另外,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于发达城市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他们对美食类短视频需求度和认可度更高[6]。这部分主流受众对美食的要求相对较高,更看重美食的品质和文化内涵,而制作粗糙、缺乏设计感和层次感的画面,较难赢得目标消费人群的关注。意见领袖介入和视频质量提升是民族食品类短视频持久传播的关键。

2.拓展短视频内容呈现平台,开展平台交互式服务。目前,各主要视频平台竞争激烈,不同平台不同角度的民族美食介绍应该彰显自身特色,并凸显自己的优势。同时拥有多视频平台账号的用户越来越多,但时间的碎片化使受众的注意力不断转移。只有坚持制作更新颖、更优质的民族美食类短视频,才能获得受众的持续注意力,进而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优质的内容应根据平台的传播特点,在配音、文字、特效等方面显示出差异性,在熟悉平台工作原理和视频分发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并突出服务意识。有店面、信誉好、成规模的用户主体还可以创建微信、微博账号,进一步拓展陌生人链接方式和熟人社交聚落。总之,平台越多,交叉方式越合理,服务意识越强,吸引到的用户层级和领域也越多,也更利于实现跨区域拓展。

3.加强视频文化内涵建设,促进传播内容系列化。提升大众对民族美食文化的了解水平和认可程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饮食文化交流,促进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进而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美食类短视频传播的目的之一。在内容制作方面,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让历史故事巧妙融合于美食画面中,让鲜活的少数民族形象成为美食类短视频的主体。在视频内容中,可适当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习俗介绍,也可将民族传统美食制作的重点环节进行分段,成系列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如“日食记”以“特写+文字说明”的方式呈现了民族美食的制作过程,且一天上传一种,配置的背景音乐也适合对美食的发展变化进行介绍,视频传播效果较好。

4.依法依规进行内容审核和后台管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网络生态。自媒体时代,一些人滥用发声权力,给正常和谐的民族关系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针对少数民族的网络攻击和谩骂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场合内存在,一些舆论死角和陈词滥调长期挥之不去,一些极端言论显示为有组织的传播,其时间跨度较长,地域影响范围较广。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的兴起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这些人的网络攻击对象。目前,还没有出现特别针对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的舆情研判机制,但对于利用短视频平台恶意生事,影响民族关系者给予严厉的处罚应该成为共识。少数民族文化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体,是复合型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少数民族在全国的分布态势开始出现变化,并与更多非生源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相交融,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呈现出更强的多元性和包容力。在文化相融过程中,一些地区研制了新型的民族美食,但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其卖点。总体来说,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食方面还存在差异。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认为螃蟹、海参等海鲜不能食用,而东部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螃蟹等海鲜是可以食用的。短视频的多样化源于民族美食的多样化,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制作主体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防止一些不良言论以“夹带私货”的方式干扰正常的饮食文化传播。

新技术、新应用、新手段催生新思维,民族饮食文化在社会更替的浪潮中能够同时做到“以静制动”和“与时俱进”。利用美食类短视频传播民族饮食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这个平台需要新的实践来丰富其内涵。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突破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具体应用、探索过程中,“内容为王”依旧是操作的准则。在遵守网络传播制度、尊重民族习俗前提下,内容创新是民族美食类短视频的重要生产力。

文章来源:《商业研究》 网址: http://www.syyjbjb.cn/qikandaodu/2021/0706/551.html



上一篇:基于黑图档咸丰朝视域下的清代盛京经济发展
下一篇:大学生电商运营商业视觉传达

商业研究投稿 | 商业研究编辑部| 商业研究版面费 | 商业研究论文发表 | 商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商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